党委组织部

党委组织部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决定》

时间:2010-04-05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时间: 浏览:


 
 
 
 桂发〔200935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结合实际,现就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作出如下决定。

一、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重大意义

(一)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有利于我区破解发展难题,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走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保持我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构建广西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三)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我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建设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充分发挥我区与东盟合作交流的机制和政策作用。

(五)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我区实施产业优先发展的具体措施。有利于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工业在我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

(六)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是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二、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根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以循环经济为着力点,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走出一条工业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2.坚持解放思想。破除思想禁锢,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视野、新精神推进工业发展。

3.坚持自主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实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4.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的融合。

5.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规划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

6.坚持项目带动。规划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大项目,以重点项目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依托大项目,推动大投入,实现大发展。

(三)主要目标

经过十年左右努力,我区工业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两个翻番,四个先进,十四个千亿”目标。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全区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水平、主要企业装备技术应用水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十四个产业年销售收入实现超千亿元目标。

——2012年,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撑,工业化率达到2.9以上。建成全国制糖业循环经济发展标准示范基地、全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区域性汽车制造中心。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97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到2.17标准煤。

——2015年,工业化率达到4.2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建成区域性大型钢铁基地、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及出口基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重点行业中半数以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企业。

——2020年,工业化率达到7.7以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由中期阶段开始向高级阶段迈进。全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分别比2015年翻一番,比2010年翻两番以上。现代制造业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工业企业装备及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企业的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三、优先重点发展十四个千亿元产业

2008年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实现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六个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2015年实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两个产业销售收入超千亿元,2020年力争实现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五个产业销售收入达到千亿元。

(一)食品工业。优先发展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工业。重点推进制糖产业链延伸,巩固糖业在全国的优势。加快发展卷烟、优质饮料及酒类、肉禽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品加工、粮油加工、果蔬加工、食用菌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业,抓好农产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

(二)汽车工业。优先发展以系列中型轿车为重点的汽车工业。重点构建系列完整的汽车产品体系,壮大整车生产规模,优化整车产品结构,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及产业化。优先发展系列中型轿车,巩固和拓展微型车国内领先优势,加快发展乘用车、客车、载货车,积极发展专用车和低速货车。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地化比例,努力进入全球零部件采购体系。

(三)石化工业。优先发展以炼油为主的石化工业。加快推进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乙烯、丙烯等石油化工后续产品。构建炼油石化、精细化工、生物化工、橡胶加工、纤维原料、塑料加工、化肥及农药七大产业群。

(四)电力工业。优先发展以电源建设为主的电力工业。发展清洁电源,深度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加快发展核电,规模开发沿海风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加快电网建设,构建多元、互补、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电力工业。

(五)有色金属工业。优先发展以铝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稳步发展氧化铝,推进铝电结合,重点发展铝精深加工产品。合理发展锡、锑、钨、铅、锌、铟和稀土等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

(六)冶金工业。优先发展以钢铁为主的冶金工业。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电工用钢、工程机械用钢、建筑用钢等精品钢材和船用中厚板、集装箱板、冷轧薄板、镀锌板、镀锡板以及锰铁合金、镍铁合金等关联产品。大力发展锰系列精深加工。

(七)机械工业。优先发展以工程机械为主的机械工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石化通用机械、农业机械等。积极发展仪器仪表、重矿机械、机械基础件、包装机械等。大力开发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逐步由低层次开发向高层次自主开发转变。

(八)建材工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浮法玻璃和深加工玻璃产品、建筑卫生陶瓷。积极开发滑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重晶石等非金属矿及制品。支持开发生产绿色新型建材。

(九)造纸与木材加工业。重点推进林浆纸一体化。积极开发利用速生林、竹子纤维造纸,稳定蔗渣造纸,扩大废纸回收和利用。大力发展包装、印刷用系列化高档纸制品。推进人造板及其深加工产品生产,主要发展家具、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木制工艺品。积极开发林化工产品、无醛胶粘剂。鼓励发展废弃木制品回收再生板及其深加工制品。坚持生态营林、环保制浆、绿色加工,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把造纸与木材加工业培育成为巩固和发展我区生态优势、促进农民增收的绿色产业。

(十)电子信息工业。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装备信息化、家电、电子节能、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及显示器件、通信、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及电子原材料等。实施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软件、通信、光电绿色节能、新型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现代新型家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等八大重点工程。

(十一)医药制造工业。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民族医药、保健医药,加快发展生物制品和化学药,大力发展体液检测设备和诊断试剂、临床分析设备、高频高X射线诊断设备、口腔医疗器械、医用激光医疗器械、家用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积极研发特色产品和高技术产品。

(十二)纺织服装与皮革工业。重点发展蚕茧丝绸、麻类纤维,积极发展纺织面料、产业用布、工程用布、装饰用布、服装成衣、皮革制品等。推进畜牧业与皮革业联合发展。以品牌服装加工和茧丝绸一体化为突破口,逐步培育发展本土服装品牌,把我区打造成为茧丝绸大省(区)。

(十三)生物产业。重点开发生物柴油、生物燃气、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转基因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及生物填料等产品。掌握一批重要生物技术、产品和标准,逐步形成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海洋生物、生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四)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工业。重点开发大型客滚船、大型汽车运输船、大型重型运输船、冷藏集装箱船、公务船、游艇、远洋渔船、内河集装箱船。大力发展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中小功率船用柴油机、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通讯导航及自动控制等高附加值的船舶配套产品。加快发展油气钻采平台、油气存储设施、海上工程船舶等海洋工程装备。加速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修造船聚集区,促进造、修、配协调发展,沿海、内河修造船业同步发展。

四、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是引领我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我区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四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推动我区工业经济总量更大、质量更优、效益更佳。力争2020,四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接近千亿元。

(一)新材料产业。大力发展铝、铟、锡、锌、锑等有色金属深加工。高起点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和新型环保材料,形成七大新材料产业群。

(二)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和水源热泵、沼气、垃圾综合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好的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支持发展核电技术、储能技术和热泵技术,在太阳能功能材料、光伏电池、燃料电池、锂电池等方面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三)节能产业与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及建筑等领域节能、清洁生产、节能检测和环境监测、节能与环保服务、水和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产品和装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与环保技术,推进重大专项装备的自主制造。

(四)海洋产业。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洋石油工业、海洋娱乐和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砂矿开采业等。大力发展海洋能利用、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深海采矿等。探索发展海洋信息服务、海洋环保等产业。

五、加强重大工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高起点建设广西北部湾沿海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林浆纸、修造船、电子信息、粮油加工、新能源等。重点加快防城港钢铁、核电,钦州石化,北海铁山港林浆纸、石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南宁铝加工基地、精细化工基地、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专用车和零部件生产基地。培育壮大临港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临海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

(二)大力打造西江经济带产业集聚优势基地。围绕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加快梧州、玉林、贵港、贺州等地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场对接,主动承接东部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皮革、家电、船舶配套及再生资源深加工等行业。来宾要提升糖蔗综合加工利用水平,积极发展铝、锰深加工,培育新兴资源加工型产业。

(三)加快振兴柳州老工业基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汽车、冶金、机械等产业,壮大提升化工、制糖、建材、轻纺等产业,拉长产业链,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国际汽车零配件交易中心,打造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国内具有全系列乘用车、商用车生产的重要汽车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生产及出口基地。

(四)大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南宁、北海为主体的北部湾经济区高技术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桂林、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先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等高技术产业。推进桂林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升级换代。

(五)大力建设资源富集区工业基地。百色要建设成为以铝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基地,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铝工业基地,加快发展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工业。河池重点打造有色金属、水电基地,加快发展特色食品、茧丝绸等产业。崇左重点发展糖业和锰深加工,加快发展水泥、剑麻深加工等产业。崇左、百色要利用沿边优势,加快发展为工业服务的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业。

六、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

(一)突出抓好五个行业循环经济

1.制糖产业循环经济。围绕甘蔗—制糖—糖蜜—酒精—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制浆—造纸—碱回收—再利用、甘蔗—制糖—蔗渣—发电—蔗渣灰—肥料等产业链,加快食糖精深加工、蔗渣造纸和发电、糖蜜生产化工产品等研究和开发。重点实施蔗渣制浆造纸、糖蜜制酒精和酵母、滤泥生产有机肥等项目,大力推进节能、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制浆和酒精生产的废液治理水平。2015年,全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国家相关排放标准,50%以上的企业达到国家清洁生产一级水平,综合利用产值占糖业总产值50%以上。

2.铝产业循环经济。围绕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深加工—废铝回收利用等产业链,突出抓好百色循环生态型铝工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推广先进适用的采选冶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伴生共生金属综合利用率、赤泥综合利用率、矿山复垦率。研究开发多品种氧化铝,加大电解铝铝水直接加工铝材的比重。到2015年,氧化铝综合能耗每吨小于300千克标准煤,氧化铝综合回收率大于83%,电解铝综合能耗每吨小13300千瓦时。

3.水泥产业循环经济。以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线,围绕石灰石—煅烧—水泥熟料—工业废渣—水泥—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等产业链,重点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废气余热发电技术和节能粉磨技术及装备,对现有大中型回转窑、磨机、烘干机进行节能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机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鼓励开发建设消纳城市垃圾、工业废物和可替代原料、燃料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

4.林浆纸产业循环经济。大力支持营造林基地、制浆、造纸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绿色生产与经营模式,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林浆纸协同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建设锅炉系列节能改造、碱回收利用、白泥综合利用、废水循环使用、废纸回收等循环生产体系,实现物质资源的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5.石化产业循环经济。围绕原油加工—渣油、蜡油—重油深加工—石油液化气—丙烯—聚丙烯—苯酚、丙酮、丁醇、丙烯腈、环氧丙烷,电石—聚氯乙烯—电石渣—水泥,天然橡胶—橡胶制品—废旧橡胶—再生胶和胶粉等产业链,重点发展密闭式电石炉、粉煤气化、水煤浆气化、尿素改性、余热回收利用等新工艺新技术。炼油乙烯行业重点推广液化气制高辛烷值汽油、渣油加氢处理、资源梯级使用等技术。氮肥行业重点推广废水闭路循环等技术,磷肥行业重点推广硫酸生产余热回收等技术。加快淘汰工艺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重的落后产能。

    (二)实施工业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程。2012年,在重点行业中培育5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在制糖、有色金属、铝业、再生资源等行业建成7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构建北部湾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区。到2015,重点工业行业中半数以上企业建成循环经济企业,在石化、钢铁、林浆纸、再生资源等行业建10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0年,全区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建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中组织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生物质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企业从生产源头实现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三废”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到2012年,打造100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七、大兴自主创新,建设“数字广西”

(一)实施千亿元产业“23”研发中心工程。以推进十四个千亿元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目标,创建南宁、桂林、柳州、北海和梧州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依托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机构,加快推进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工程(技术)研究院的建设。组建广西工程研究院,加强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服务千亿元产业的能力建设。利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23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使研发中心成为我区千亿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推动力。

(二)实施千亿元产业“350”重大科技攻关工程。经10年左右努力,逐步攻克350项重大科技项目,获取50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促进千亿元产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接近先进省份水平,部分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大幅度提升广西工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建设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联合攻关涉及十四个千亿元产业的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三)实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双百”示范工程。推进传统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 提高工业产品电子信息化率, 促进制造过程、企业资源管理、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等环节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实施千亿元产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百企示范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改造和治理,在冶金、电力、建材、石化、林浆纸等行业创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示范企业、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企业。

(四)培育扶持工业品牌。集中力量保护、扶持、培育和发展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在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企业中,争创一批“广西名牌”、“广西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力争培育形成3—5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对列入品牌培育发展规划的企业,自治区及各市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八、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一)创新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鼓励各级政府引资在异地园区创办企业,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工业”。鼓励推行民间资本投资开发、集团(公司)合作整体开发、企业及行业协会创建“园中园”等开发建设模式。

(二)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园区从综合性园区向功能分区明确、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发展。重点打造一批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铝加工、石化、电子、茧丝绸、纺织服装、中医药、生物、海洋、再生资源深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园区。

(三)引导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优先支持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项目建设。符合产业集群发展布局的入园项目,优先列入各级重点建设项目,并在项目资金、技改贷款贴息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担保公司为工业园区企业优先提供支持。2012年,打造20个以上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其中有3个以上园区年产值超500亿元;全区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7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

九、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发展大企业大集团

(一)调整优化国有经济结构。鼓励和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向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非公资本和境外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重点推进尚未完成改制的规模以上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鼓励中央企业、广西区属国有企业及其他地方国有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相互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推进重组上市工作。

(二)加快培育发展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整合优化要素配置,重点在钢铁、有色金属、汽车、机械、石化、制糖、建材等领域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组建广西工程机械集团、广西汽车集团、广西农机集团、广西化工集团等企业集团。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机制,支持大企业配套扩散,分离辅业,做精做强做优主业。争取到2012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超300亿元的5家,超100亿元的10家,进入中国500强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

(三)组建广西工业投资集团公司。以投融资为主导,以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强化投资产业导向功能、融资综合服务功能、结构调整推进功能,聚集财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把广西工业投资集团公司建设成为融资、投资、运营管理有机结合、高效运作的现代投融资机构。

十、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

(一)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贯彻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着力破除各种壁垒,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全力促进全民创业,推进创业基地建设,构建良好的创业平台。

(二)改善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信贷投放力度。逐步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非公有制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源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实施中小企业改制上市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规范改制并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鼓励、支持和引导股权投资企业把资金重点投向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非公有制企业。

(三)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参与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改制,可以通过参股方式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国有企业建设和重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整体接收国有企业非主业资产。

十一、大力发展开放型工业经济

(一)提升工业领域利用外资水平。以资源换产业,以空间换时间,以存量换增量,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工业领域招商力度,以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发达省份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主动吸引跨国公司和知名企业把技术水平、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和项目落户广西。鼓励外资企业、国内著名企业参与千亿元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对传统工业嫁接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品牌创造能力。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快本土化进程。大力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我区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物流中心、采购中心、会展服务中心等职能型总部。

(二)加快发展外向型工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鼓励更多企业入驻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选择有条件的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园,打造加工贸易聚集区。大力培育出口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鼓励进口区内短缺的资源类产品和加工贸易原料性产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设立广西工业园区,建立工业品销售网络。发挥我区在汽车、电力、机械、建材等领域的优势,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带动零部件出口。

(三)扩大全方位开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桂台经贸合作论坛等重要平台作用,积极参与泛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等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着力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与东盟的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和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合作,构建工业全方位开放格局,以大开放承接产业大转移,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对接央企、区外企业扩张需求,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大项目,积极承接食品、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支持采取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税收共享等形式,承接链式或集群式产业转移,把广西建设成为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

十二、实施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四大工程

(一)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企业家培养选拔力度,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组织推荐、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大力培育企业家市场,加快培养和引进企业战略性人才。着力建设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新型企业家队伍。重视和加大力度培养非公有制企业家。

(二)实施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重点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所需的高端和紧缺型科研人才,按照我区人才培养和引进配套政策给予支持。支持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向工业企业聚集,培养造就一支掌握核心技术、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的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鼓励引进世界知名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化培训。实施青年企业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培养项目综合管理负责人、项目技术管理负责人、专业技术管理带头人和专业技术人才骨干,造就一批项目适用型管理人才团队。

(三)实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具有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经10年左右努力,新培养和引进广西工业产业急需的技师5名以上,培养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工业产业工150名以上。高技能工业产业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超过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机构,重点建设广西高级技师学院。

(四)实施工业人才储备工程。建设企业家后备人才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工业人才储备中心、工业人才供求信息库、人才资源信息库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尤其注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切实建立劳动力预备制度,把农村、城镇、学校新成长的劳动力纳入预备培训计划。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每年对7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库区移民、华侨农林场职工等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注重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适应工业发展的产业工人。

十三、加强财税金融和土地支持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自治区千亿元产业发展资金,2009年起,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专项发展资金不少于10亿元。建立和完善重要工业品储备制度。发挥自治区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的作用,支持工业企业 “走出去”。设立自治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自治区本级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2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工业企业“三废”污染治理。设立自治区创业投资引导专项资金,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投入。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每年从自治区千亿元产业发展资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适当资金,支持培育和建设一批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设立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二)加大税费支持力度。落实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税收优惠政策和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审批制度,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对于符合降低收费标准条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统一降低收费标准。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建设自治区工业投融资平台,形成多元融资结构和多种融资渠道相结合的融资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创新信托理财、短期融资券、中长期票据等信贷类业务,探索推行联户联保贷款、银团贷款、知识产权抵押、海域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股份质押等方式,努力扩大信贷规模。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上市公司和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各种股票、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积极培育优势企业上市,充实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完善期货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引进保险资金。大力盘活民间投资。强化金融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构建行业、企业经济运行风险预警预报分析系统。

(四)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城市规划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好工业发展用地,将各类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纳入城镇建设用地规划范围统筹布局。支持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集中,支持各类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向城镇集中。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奖励政策,鼓励园区、企业节地挖潜,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凡单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达到规定优秀标准的地区、园区,给予年度用地指标奖励。在符合规划、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的,经核准,不增收地价款。

十四、加快建设与工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体系

(一)大力推进与工业相适应的物流企业发展。推动钢铁、汽车、机械、有色金属、冶金、化工等大企业集团率先将内部物流分离外包,支持一批大型传统物流企业向综合型物流企业转型,推进工业物流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培育一批综合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促进工业与现代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二)积极推进物流集中区建设。支持南宁、桂林、柳州、北海、防城港、钦州、崇左等建成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建设一批辐射广、功能齐、规模大的区域性物流园区,着力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区域、以柳州为核心的桂中物流区域、以百色、河池为重点的桂西物流区域、西江黄金水道物流区域。在沿海和内河主要港口、铁路和公路枢纽,建设和整合一批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物流基地。积极发展煤炭储备和配送中心。拓展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加快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完善保税物流体系。

(三)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鼓励推广应用物流新技术和先进设备,逐步提高全区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基础竞争力。建设南北钦防数字物流信息平台和城市物流网络,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重点优势产品(设备)和地方特色产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构建海关、科技、商务、税务、交通、银行、工商、质检等部门物流信息的综合共享平台。建立公路、水路、铁路、航空、邮政等运输物流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和完善面向全国的食糖仓储、配送、信息平台。研究制定综合运输政策和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政策和标准的衔接。

(四)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交通建设与重大产业项目的统筹协调,建设以南宁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以海港、空港为龙头,以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路和南宁通往东盟国家航空三大通道为主轴,以广西通往广东、湖南、贵州和云南方向运输通道为主线的“一枢纽两大港三通道四辐射”的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体系。依托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多式联运中转设施,逐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重点建设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煤炭和主要矿产品等重点工业品的物流通道,构建面向西南地区的原油和成品油输送通道、以水泥为重点的西江建材水运通道、以我区及华南地区为市场的煤炭物流通道和以北部湾港、贵港、南宁、百色、边境口岸为依托的铁矿石物流通道

十五、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一)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区市县联网审批等审批方式改革,加强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建设。实行全区统一的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推进全区行政审批无差异化服务。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作风效能建设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依法行政,提升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水平,杜绝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禁止以执法手段谋取各种不正当利益,切实解决行政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问题。坚持落实重大行政处罚公开听证制度,制定保护企业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实施细则。严肃查处阻碍工业发展的各类行为,做到有诉必查、查必有果、违者必究。坚持主动服务,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服务环境。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以诚信、和谐、责任、创新、品牌等为主旋律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融为一体,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工业在推进我区跨越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我区工业发展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增强做大做强做优我区工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形成关心工业、支持工业、共谋工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层层建立责任制,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推进的责任体系。切实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在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法律、团结凝聚职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

(二)建立自治区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同志任总召集人,自治区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为召集人,自治区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实施区市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形成发展合力。

(三)建立健全工业运行安全预警和应急协调机制。切实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运行调控,加强分类监管、分类指导,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监测与分析制度,保障煤电油运正常运营,确保产业用电、用煤、用油、用气安全。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要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健全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各市要根据本决定精神,结合本部门、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出台具体的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